能走上小提琴之路,最感謝的永遠是父母 張桀瑋小提琴學習背景故事


這篇文章是要跟大家分享我學習小提琴的成長背景,以及感謝我的父母所寫。

無論是在哪個時代,如果家中有個孩子學習音樂,最後卻走上了音樂的路,這個背後一定有他們的偉大家人做後盾支持著……….一般來說普遍台灣社會對於可以學音樂的人會有一種刻板印象,會覺得他們的家境一定不錯,不是名門世家、醫生、大老闆的孩子絕對不可能有辦法長期學音樂。確實周圍的身邊老師及同學有不少這樣的條件,但是不可否認在我的年代,有許多父母是把自己的「僅有」奉獻給孩子,支持他走音樂的路。而我周圍有不少這樣家庭背景的同學,而我自己的家庭背景也是屬於這一類,而我相信現在的年代也一定存在這樣的父母及家庭。

 

我的年代是台灣音樂班很熱門的年代,當時我們要進音樂班需要從很多人裡面去考試,得到好的術科成績才有辦法順利入學,這種狀況從小學一年級甚至幼稚園就開始競爭了。當時小學父親送我到了堂姊所唸過的學校「光仁小學」,這在當時算是一所很好的私立學校,要能夠順利進入音樂班的孩子主修一定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也還要有一定基礎的副修及其他樂理相關能力。民國七十幾年的時候,跟一位不錯的老師上課鐘點費大約也要1500到2000元上下,這在當時一碗大腸麵線只要10元的年代是一種非常奢侈的學習。我的父親經營一家小工廠,我的母親在傳統市場有個小店面,我這一生所有的音樂教育花費來源就是我父母一點一滴辛苦耕耘及省吃儉用所換來的。

 

我的印象很深刻,父親五點多出門幫母親載貨到市場,然後帶我吃早餐上學然後再回去自己的工廠上班,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十年,其中的幾年由於我的小提琴老師李淑德只能在清晨六點在她家幫我上課,一周有一次我們更是提早出門,然後結束小提琴課直奔學校。這種時間上的成本,就連今天已經為人父的我,也未必有信心可以做到像我父親那樣。一個小康家庭為了要孩子好好學習音樂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我印象很深刻,小時候蹲在台北市太原路上的玩具批發店看著喜歡的玩具,父親跟我說:「我們沒有錢買,因為錢要拿去上小提琴課。」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我大學時代曾經成為台灣懷舊玩具收藏家的其中一個原因了。不過雖然我沒有了那些機器人玩具,我卻有了一個跟著我一生的玩具「小提琴」而我畢生第一把小提琴成琴卻是在我家中經濟狀況最糟的那年獲得。國小五年級那年,母親經商的失策,讓我們家把房子都賣了去償還債務,但當時我父母並沒有因此影響了我音樂之路,在孩子應該要有的道具上,幫我換了一個還算不錯的樂器,在那個時間點獲得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把成琴」,我至今對雙親仍然還是有說不完的感謝。

離開校園成為老師、人生當中也升格當父親後,真的是可以更了解一個孩子要能夠長期的學習音樂,真的需要家人「強大」的支持「時間」及「金錢」上的長期支持,坦白說真的非常重要。我的父母都對音樂一竅不通,當了小提琴老師之後,反而發現那樣有還不錯的好處,就是他們可以完全「相信」在教導我的老師,因為他們不懂,也不會給我任何音樂上的意見,只有確認我是否有定時練琴而已。倒是這樣的學習背景讓我養成很早獨立思考,以及跟老師互動良好的經驗。他們「適度」的關心,在我學習小提琴之路上是重要的「助力」。在台灣至大學的這幾年,一直到最後到紐約完成學業的那幾年,父母永遠是我最堅強的後盾,無論這些過程當中碰到多少挫折,他們永遠是一直在幫助我的人。

 

目前我已經可以利用我所學去幫助這些正在小提琴學習之路上的學生,我更希望透過自己微小的力量,去幫助有能力但家中支持力不夠的學習者。此文除了感謝父母所寫以外,也希望可以發現一些需要幫助的小提琴學習者。以下是我公益教學的理念跟標準,歡迎分享給周圍需要的人。

 

張桀瑋公益小提琴教學

http://www.musician.com.tw/

Facebook留言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