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在我國的教育政策裡面一項都不是受到重視的一環,在台灣的國民教育裡面好好上或是好好教「音樂課」的老師跟學生都不多,真正對於某一樣樂器有興趣的學生就會去找老師上課了。
不論是樂器或是歌唱類的音樂課最終還是需要站上舞台驗收的,無論大舞台小舞台,許多老師在教琴的過程當中著重在音樂的技術還有藝術性上的解說,甚至是音樂背景的探討,但卻很少觀察到學生的性格以及心理反應。音樂是一種表演藝術,在別人面前表演大多會有點緊張,甚至是在自己老師面前拉琴彈琴就跟家裡完全不一樣了。我曾發現一些偉大的音樂教育家,拿我的恩師李淑德來做比喻,他非常懂得哪些話可以跟哪些孩子說哪些話不可以,說白話是他知道誰可以電,誰又不能用電的方法讓他理解。曾經有一個彈琴非常棒的鋼琴家跟我說,因為他跟一個大師上了一堂課,大師說了她一句話之後,她就整整半年無法彈琴了。其實類似的經驗我們從小到大都有,但若是我是老師,我會選擇給學生的幫助性多於傷害性。
有些學生需要嚴格因為他們有強烈烈的競爭性格,有些學生則是越鼓勵越好,當老師的責任就是想盡辦法讓學生越來越好。不可否認學音樂的人許多人都有情緒化的問題,老師跟學生都是一樣的。如果可以跟老師「亦師亦友」是非常好的,偏偏亞洲的社會這點看似比較困難。藝術起源於人性,觀察一個學生的性格及家庭背景都是在教育上心理層面的重要參考依據,無論是在引導想像力或是技術上的訓練,甚至是言語上的激發,我認為這些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層面的結若是打不開,或是反到用錯方向,再好的技術跟藝術表現力都是多餘的,與各位在音樂教學上的朋友們共勉之,觀察學生們的心,我們才有辦法把我們的知識傳達給他們。
up